罌粟的眼淚/緬甸佤邦大遷村 2005年全球毒品產量少一半
記者陳志東/專題報導
在人類歷史中,大規模的部落集體遷村,主要是為了躲避恐怖政權或是因為飢荒﹔然而,近幾年來緬甸佤邦一帶進行居民集體遷村,甚至因為遷村導致不少幼童死亡與流離失所,這樣的動機,卻完全與恐怖或飢荒無關,他們要躲避的,是號稱全世界最美麗的花種──罌粟。
讓人心驚的,不只是這幾場義無反顧大規模遷村所引發的死亡,也不只是罌粟即將被砍,更在於這場所謂「和平禁毒」行動的發起人,竟然就是美國中情局緝毒組懸賞300萬美金要其項上人頭的佤邦主席「鮑有祥」。
幾乎佔了全世界毒品60%以上生產量的金三角毒區領導人主動發起禁毒,甚至白紙黑字的簽下「聯合禁毒宣言」,這真的讓人匪夷所思,也讓人難以相信﹔更讓人難以相信的是,這場即將改變全球毒品生態的大規模禁毒行動,竟然是由一位原本從事貿易的台灣商人、現任立案於加拿大國際和平禁毒基金會(IFPEOC)的理事長「鍾儱徽」所促成。
種種不可思議的結合,卻也讓佤邦這場遷村禁毒行動顯得孤立無援。鍾儱徽表示,儘管聯合國肯定這樣做法,卻不願提撥經費加以協助,儘管中情局也以打擊毒品為主要工作,卻仍冷眼旁觀,對這樣的行動不斷質疑。在遷村過程,3500多名老弱婦孺傷的傷、死的死,然而,根據中國新華網報導,目前只有中國與日本曾對佤邦提供過禁毒援助,其他的國際上援手,卻一直未見伸出。
這場可能改變全球毒品生態的禁毒行動,目前仍在如火如荼進行中,2005年是一個關鍵年,如果一切順利,屆時,全球海洛因毒品生產量將會減少60%上下,而這樣的改變,是否會引起更多的黑道仇殺與毒品交易糾紛,或會造成什麼影響?目前都還有待觀察。(圖/為了禁毒,緬甸佤邦正進行大舉遷村,只不過,短缺的醫藥與運輸工具,也讓村民面臨一波波的悲苦與死亡。圖中這位兄弟,哥哥捧著碗對著對著工作人員說:請再多給我一點白飯,沒有菜沒關係。只是最終他們仍敵不過傷寒摧殘,兩兄弟都已於兩年前死亡。鍾儱徽攝影,國際和平禁毒基金會IFPEOC提供)
只是,這整件事情究竟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一個全球最多毒品生產量的佤邦地區領導人,要主動發起禁毒行動,剷掉自己的生財工具、剷掉自己的根本,來配合一個所謂符合社會道德標準的「禁毒行動」?是什麼樣的動力,會有這樣戲劇性的轉變?鍾儱徽引述鮑有祥話語表示,種罌粟、種鴉片,只是讓這個區域愈來愈窮,禁毒,是為了改善下一代生活,重新找回民族尊嚴。
毒品售價如此高。為什麼種罌粟會愈種愈窮?
根據國際和平禁毒基金會IFPEOC統計資料顯示,2002年世界毒品主要有四大產區,分別包含泰緬寮金三角地區的海洛因年產量1237噸﹔金新月灣、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等中東國家約191噸﹔哥倫比亞約88噸,以及墨西哥約71噸等等﹔包含其他小額生產地區,粗估全球一年海洛因毒品總產量大約是1626噸,市場交易價格達到2兆美元。
這樣的高額市場交易,確實造就不少穿金戴銀的中下盤毒梟,然而,真正毒品生產區的人民,卻永遠擺脫不了那永無止盡的貧困。
所謂海洛因毒品,就是由罌粟割取其樹脂取得鴉片膏,接著再加以提煉成嗎啡,再進一步提煉成為海洛因,整個生產過程十分繁瑣,而且需要技術。
泰國、緬甸、寮國這個金三角地區,在100多年前由英國東印度公司引進種子種植罌粟,並販售予中國且引發「鴉片戰爭」以來,因為地理環境適合,因此就一直成為全球最主要的罌粟種植區,以緬甸第二特區佤邦為例,這個北部靠近中國雲南、面積1.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住有大約40萬人,其中,光是靠著種植罌粟維持生計的就有30萬人,比率超過70%。
然而,對這些種植罌粟的人來說,在他們眼中,罌粟不是毒品,罌粟只是「農產品」。就如靠海捕魚、靠平原種稻般自然。在這個土地貧瘠、就業機會缺乏、社會發展極度落後的山區,100年來,他們只能世世代代種著罌粟,等待別人前來收購,維持生計。
鍾儱徽說,有一回,他到佤邦找到一位種植約有一個足球場面積大小罌粟花田的婦女,給他100元人民幣,希望她將這整個罌粟花田剷掉,不要再種植,結果是,這名婦人高興到猶如撿到大筆財富,因為對他來說,這一整片罌粟花田,價值或許不值100元人民幣。
沒有錯!在金三角地區,罌粟只是農產品,十分廉價。然而,這一整片用100元人民幣就可讓婦人同意剷除的罌粟花田,等到割取鴉片膏、製成嗎啡、海洛因,並經過運送拿到毒品市場販售,或許可以值到100萬人民幣,然而,這樣的高利潤所得,永遠不會回到罌粟種植者身上,而他們或許更不知道,原來自己所種的罌粟這般值錢。
悽慘的是,由於種植罌粟、從小看慣毒品,這些罌粟種植者,或許也會染上毒癮,然而,因為缺乏由罌粟提煉成毒品的技術,他們要吸毒,還要回過頭來向製造毒品的小盤商購買,而微薄的所得,也在這樣的過程中又被榨乾。罌粟的種植,不如外界想像般可以為他們帶來財富,反而讓他們愈種愈窮。
除了經濟未能獲得改善,這些佤邦地區人民,對外必須面臨國際外界的仇視、封鎖、鄙夷,對內必須面對毒癮的感染、健康的喪失,甚至還會因為仇殺、染病、戰亂...等等因素,造就一批又一批的孤兒。
正因為意識到這一點,現任的佤邦地區領導人鮑有祥,也因此痛下決心,決定以激烈手段進行禁毒、遷村,要把整個佤邦北部地區的居民,逐批遷移到南方適合種植水稻、茶葉、橡膠、辣木等經濟作物的地區,其動機,除了是希望為下一代營造更好的生存環境外,更希望能夠因此找回民族尊嚴。(圖/緬甸佤邦主席鮑有祥正展示那已剷除罌粟並改種茶葉的土地與作物。鍾儱徽攝影,國際和平禁毒基金會IFPEOC提供)
國際和平禁毒基金會IFPEOC於2004年1月1日編製、提供給聯合國的書面資料中也引用鮑有祥的話指出:「在我們所處的區域,是什麼東西讓我們被世人蒙羞?是什麼東西拆散了我們的家庭?流離失所?是什麼東西讓我們100年來失去自我民族的尊嚴?那就是毒品!為了讓我族人能和平、自由幸福的延續,唯有自覺的徹底剷除毒品,與世界融合在一起」。「上帝曾說:沒有任何的人與事是不能寬恕的」。
只是,是什麼樣的機緣,能讓佤邦領導人產生這樣的動力與決心?
整個緬甸佤邦地區禁毒的決心,或許在台灣媒體曝光很少,不過,在泰國、緬甸、中國、美國、加拿大,甚至聯合國,都對這樣的決心與議題不陌生,而讓這樣聲音能夠傳到國際上的,就是一位原本從事貿易的台灣商人鍾儱徽。雖然多次跟死神擦身而過,不過,現任國際和平禁毒基金會理事長的鍾儱徽沒有多加強調這樣經歷,只是希望,大家一起來協助佤邦禁毒。
怎麼認識佤邦地區領導人、並與其成為一起推展禁毒的最佳工作夥伴,鍾儱徽說,那經歷也很離奇。
1950年出生,現在已經54歲的鍾儱徽說,20多年前,原本是從事貿易生意,經常進出泰緬寮金三角地區。有一年,為了批一批木材貨品,陰錯陽差,有人介紹他去找佤邦地區領導人鮑有祥,並言明,要見鮑有祥,引薦費最少5萬元人民幣。
鍾儱徽說,當時對毒品根本一無所知,怎麼也無理解光見一個人就要花上5萬元人民幣,不過,因為經商賺了一些錢,心想,這麼新鮮,見見也好。於是,他拿出5萬元人民幣,在經過重重安排下,終於有一天,鍾儱徽見到鮑有祥。在餐桌上,鍾儱徽談著木材,鮑有祥一夥人個個背後屁股掛著槍跟他談毒品,一開始,雙方各自以為都知道所要交易的物品是什麼,直到後來愈談愈奇怪,才發現出了差錯。
這麼無厘頭,讓佤邦地區幹部個個很火大,於是開始逼問鍾儱徽到底來幹嘛?在逼到情急之下,鍾儱徽說,也不知怎麼因應,突然就冒出一句「那我們來禁毒好不好?」話才說完,這些幹部個個拔起槍,要他再講一遍﹔他以為對方沒聽清楚,於是又重覆了一遍「那我們來禁毒好不好?」這時候,槍已經頂到頭上來了。
幹部不開心,卻沒想到這個無意間生出的想法,竟然大受鮑有祥讚賞。鍾儱徽說,長期來的佤邦民族貧困與民族尊嚴喪失,早讓鮑有祥有意改變現狀,而這樣的禁毒理念,也早已在他心中有了根,於是,兩人真的開始談起禁毒,並達成協議,由鮑有祥推展民族內部工作、鍾儱徽負責對外宣傳找資源進入協助,並希望在2005年完成整個佤邦地區的禁毒工作。
最特別的不止於此。為了展現禁毒決心,也為了向外界宣示禁毒決心,鮑有祥與另一位金三角地區領導人彭家聲更主動簽下一份「聯合禁毒宣言」,希望徹底剷除罌粟,改善當地人民生活。
這份於1996年簽署的「聯合禁毒宣言」,當時透過鍾儱徽帶回台灣,並由其交到美國在台協會手上後,就立即引起國際緝毒組織大震撼。因為,或許我們台灣人並不熟悉,不過,在國際緝毒組織間,鮑有祥、彭家聲與昆沙等人都是當時他們最感頭痛的人物,鮑有祥的項上人頭,更傳聞美國中情局出價300萬美元。
很快的,AIT緊急聯繫美國司法部,沒幾天後,美國司法部緝毒組(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Justice Drug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on,DEA)馬上從香港派了4名探員前來與鍾儱徽接觸,詢問詳情,並證實那「鮑有祥」簽名確定為真實,之後,又陸續有加拿大皇家騎警隊等多個國際緝毒組織前來接觸。(圖/緬甸佤邦領導人鮑有祥所親筆簽下的聯合禁毒宣言,就是這份宣言,引起國際緝毒組織震撼。國際和平禁毒基金會IFPEOC提供)
1998年,鍾儱徽於加拿大註冊成立國際和平禁毒基金會IFPEOC,並從此放棄原本經商生意,一心投入協助佤邦禁毒,也多次到聯合國宣導、演講,並引發聯合國高度重視。
遺憾的是,這樣一個由毒品主要生產區領導人所發起的禁毒宣言,對緝毒組織而言實在太過匪夷所思,也因此,儘管有決心,獲得的資助卻相當有限。
而也正因為這樣的不信任打擊,除了工作推展困難外,鍾儱徽甚至還因此惹來緝毒組織懷疑,認為另有目的,也因此,幾次入境美國,鍾儱徽都被要求全身脫光詳加檢查,也曾被中國與寮國官方分別監禁過,甚至,有時也惹來其他毒梟不開心並加以監禁關過。
鍾儱徽說,曾經非常挫折,挫折到有次與鮑有祥見面時,就跟鮑有祥要了槍跟子彈,對天空連打240發子彈,他說,那是對上帝開的槍。
挫折之外,鍾儱徽也得到一些支持,除了部分小額捐款外,目前更有許多農產專家與生化專家正對緬甸佤邦地區提供經濟作物改良資助,要讓佤邦在剷掉罌粟後,能夠立即生產經濟價值更高的農作物,改善當地族人生活。
只是,這場禁毒工作,到底要怎麼做?我們怎麼協助?
剷掉罌粟,緬甸佤邦地區那種了上百年罌粟的人民,究竟要怎麼生存?當地的經濟、教育、醫療等體系,要怎麼建立?而我們又能提供哪些協助?鍾儱徽說,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外界的信任,以及經濟作物的技術開發與資金協助。
由於緬甸佤邦北部地區土地貧瘠,難以種植糧食與經濟作物,加上整個區域遭到緬甸政府封鎖,劃為自治區,也因此,目前整個佤邦地區很難與外界直接接觸,各項社會經濟發展都很困難,而長久下來的毒區污名,也讓許多國際救濟團體不願進入。
為了最初步的改善土地貧瘠問題,目前鮑有祥與國際和平禁毒基金會正努力作的就是「遷村」,計劃要將北部地區約40萬人民,陸續整批遷移到南方與泰國交接的地區,這邊土地比較肥沃,容易種植經濟作物。
只不過,遷村真的不容易。由於當地道路建設缺乏,加上運輸工具不足,1999年9月18日與2001年2月,佤邦總計進行了2次遷村,運送了6萬7千多名北部村民前往南部,但不過就這麼如同台灣台北到台灣高雄的距離,就有3500名老弱婦孺因為遷移過程中的過於勞累、染病、缺乏藥品或因水土不服而死亡。
醫療,是當地目前最大的問題,瘧疾、傷寒與痢疾,是此區最常見的疾病。
教育部分,目前包含佤邦南部、北部,總計有90%以上的文盲,失學兒童達到8萬多名,但因資金困難與師資缺乏,目前當地只有1所高中、6所初中、200多所小學,且也僅能容納2萬多名學生。(圖/為了禁毒,緬甸佤邦正進行大舉遷村,只不過,醫療與物資的缺乏,整個遷移過程,也總計有超過3500名老弱婦孺因此死亡。
在經濟部分,目前佤邦正積極種植辣木、橡膠、茶葉等高經濟作物取代罌粟,但在技術方面,也仍需要資助。
金三角毒區的形成,有其歷史背景與因素,在這貧瘠的土地上,開出世界上最美的罌粟花,然而,這些割取罌粟花所流下的一滴一滴鴉片膏,正如罌粟的眼淚,這些眼淚,再一次污名了毒區,再一次讓這貧瘠土地經歷了更多的艱辛與死亡。
毒區主動自覺禁毒,他們需要的只是技術與支援,即便沒有技術與支援,只要一些信任,一些瞭解,對他們來說,也已足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