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歡迎光臨布達佩斯大飯店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好雷)

之前有同事問我有沒有興趣看舞台劇。我說沒有,我喜歡自然流暢,像是會真實發生的戲劇,這樣才會讓我入戲;舞台劇這種表演形式感覺很做作,斧鑿痕跡太重,我不喜歡。

不過斧鑿痕跡重到一個程度,變成是蓄意營造的特色的時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就屬於這一種。




這部電影的整體氛圍,概括而言大概可以說是光怪陸離的1932. 故事是倒敘了再倒敘,由一個年輕女生在作家的墓地旁閱讀作家的作品《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進入第一層倒敘,1985年時,年邁的作家在書裡告訴我們這本書的由來,是他年輕時遇到的故事,然後進入第二層倒敘,1968年時,年輕的作家(By Jude Law)在遇到了寫作瓶頸的時候,到The Grand Budapest Hotel度假散心,在這裡遇到了The Grand Budapest Hotel的老闆Zero Moustafa,兩人共進晚餐,老闆告訴年輕作家他為什麼會得到這個旅館,以及這個旅館過去的傳奇故事,在這裡進入第三層倒敘,故事的重點從這裡才開始。



呃,對,所以Jude Law的戲份就是介紹這個旅館老闆出場,進入老闆的回憶裡開始說故事。有夠少的。

至於老闆的故事(wikipedia寫得超詳細),我是覺得does not make any sense然後一點也不重要,一句話形容就是前面說的,光怪陸離的1932. 看了一些別人寫的影評,把這些故事形容成往日榮光的消逝啦、動亂的時代中人性的光輝啦、傳承的價值啦、戰爭的醜惡啦,我是覺得看來看去不得要領,我的想法是,這部片被放在金馬奇幻影展作為開幕片倒是很適合的,因為這部片的看點我覺得不在於劇本或劇情,而在於表演形式和視覺呈現。



這整部電影在進入第三段故事,也就是故事本體之後,一直有一種魔幻氛圍。從飯店的粉紅色外牆開始,到飯店裡面大紅色的內裝

服務生們紫色的制服也是。就算這種俗豔的裝潢在1932年蔚為風潮(我其實可以想像,即使今天,這種外牆漆成粉紅色、鵝黃色、水藍色的老舊旅館還是隨處可見,想想烏來、知本或日月潭就知道了。甚至2012年我們去Bled Lake, 也還是不乏這種風格的飯店),應該也不至於大紅大紫(literally)得如此刺眼;故意弄得這麼誇張,本身就很有搞笑節目的氣質了,只能說這一整部電影連布景都很有戲。
滿坑滿谷的(恐怖的)粉紅色蛋糕店紙盒也有相同的效果

雖然是眾星雲集的一部片,但是主要的戲份還是落在Moustafa年輕時的導師/老闆,Monsieur Gustav (by Ralph Finnes)身上。以前對Ralph Finnes的印象大概就是女傭變鳳凰的那個參議員還有佛地魔,佛地魔死了之後轉世變成了龐德的上司(咦),反正不管怎樣都是很正經地在演戲,但是在這片裡面完全就是搞笑藝人,抑揚頓挫非常奇妙且誇張的英國腔,應該是刻意加快產生精明經理幹練感/管家碎念感的語速,整部電影華麗的荒蕪、高貴的不安、繁華的古怪,全部都在他一個人的精神上了。Ralph Finnes演的男主角非常成功地涵蓋了整個電影的氣質。

我本來對Tilda Swinton有很高的期待,沒想到她演那個神秘的老貴婦Madame Céline Villeneuve Desgoffe und Taxis (我甚至覺得這個又臭又長的名字也是故意的,故意營造那種「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的「你神經啊名字這麼長是有事嗎」的效果),的戲份少得可憐,出場總時數應該不到五分鐘就回仙山賣豆干了orz   反而是她的兒子,Adrien Brody演的Dmitri我覺得還蠻喜歡的,不知為何,他明明就是一張很淒涼的臉,演The pianist跟Detachment的那種悲情憂鬱角色應該才比較搭配,可是演這種喜劇角色他竟然也莫名融入,每次看到他出場都覺得好合啊好合啊XDDD

扮相整個就很適合他,雖然還是會時不時地覺得有點像Midnight in Paris裡面的Dali跑出來 = ="

其他人就插花性質居多了,Willem Dafoe演Dmitri手下的殺手算是戲份比較多的,不過大體而言不脫前面敘述的風格,有一點點Quentine Tarantino的搞笑血腥味道,但是一沾即止,精準犀利恰到好處,我還是蠻欣賞的。Edward Norton演的軍人、Saroise Ronan演的蛋糕店女店員表演上是也抓到精髓了,很適切地融入在電影的節奏感裡,但是在這之外就沒什麼發揮空間了。


反而是Jude Law演的1968,  在1932年盛極一時的The Grand Budapest Hotel經過二戰的洗禮、共產主義的統治(我想應該有吧,因為電影一開始有說這個假託的地點在歐洲的最東邊,理論上應該是蘇聯的盟國),當年的富麗堂皇已不復見,現在只剩下老舊的裝潢設施擺設,
就像Moustafa自己跟作家說的,是啊,當年剛完工的時候真的很棒。只是維持不容易啊。其實看到這個場景莫名有點心酸,說真的像這樣的飯店也不算是沒住過,現在被大家嫌的要死,落伍、殘破、陽春、骯髒,etc etc, 但是早三十年以前,人家也曾經是最潮最in最奢華的時尚精品旅店呀。

故事說到這裡其實跟光怪陸離的1932風格並不是很吻合,不過Jude Law的Narrative還是儘量以相同的節奏來呈現,我覺得最終的效果也不錯,在1932/1968之間的轉換,不管在故事上還是心境上都不至於太突兀,編導演三者的功力都非常出色。

這部電影在全球各地的影評都相當不錯,IMDb 到今天為止的評分拿到8.4, Rotten Tomato更高,拿到9.2, 幾乎都特別讚賞導演的創意和複合媒材的運用。視覺效果當然沒話說,as mentioned before我覺得美術設計是本片最大的看點,精彩到我根本沒注意到配樂長什麼樣,回家查才發現竟然是alexander deplate作品(難怪這麼低調|||)  表演部分倒也不是關心演技,而是這種表演方式本身就是一種舞蹈般的呈現了,能不能入戲是另一回事,但至少就看「表演」這件事而言,這部電影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結論,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給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