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連續看了幾部很比較非主流的外語片,
一開始是為了看最近很轟動的”AMOUR 愛慕”,原本以為這種話題性很高的電影應該所有電影院都會播的,
沒想到竟然還是只有少數幾個非主流電影院有,
真善美、國賓長春、光點、華山光點、梅花之類。唯一的主流電影院有的只有信義威秀。
場次都不多,看來看去我只有真善美的時間合適,所以還特地跑去西門町就為了看這部電影
這還是我頭一次去真善美戲院,結果被他們的setting弄得不由好笑,
真善美戲院天花板高度以電影院而言實在有夠低的,以至於螢幕整個大不起來
又想容納夠多位置,就變成大家環狀地圍繞著中心的小螢幕坐
我進去的第一個反應是,又不是演講廳... ‑
不過反正人家都是一些藝術電影,也不需要什麼視覺震撼什麼的,就算了沒差。
這部電影的劇情說來老梗得可以。
別說是很老梗的電影劇情,甚至可以說是很老梗的社會案件,時不時地新聞上都會看到。
八十歲的老夫老妻,是退休的音樂老師,兩人獨居在巴黎的公寓,女兒遠嫁倫敦,只有偶爾偶爾地出現。
本來兩人還過著算是輕鬆幸福的退休生活,直到太太安妮中風。
一開始還勉勉強強,安妮右手右腳不能動,但至少神志還清楚,還能清楚地說話也還能簡單地自理生活、閱讀、用餐。
只是第一次安妮從醫院回來,就清楚地向先生喬治說,
「我不要再去醫院了。我活到這樣夠了。」
當然喬治的反應就和我們在醫院大部份的家屬(和醫護人員)一樣,都是「妳亂說什麼呢?」
雖然在喬治的細心照顧下,安妮的復健大有成效,事情似乎會慢慢地變好,
但是快樂的時光總是不長,安妮很快就面臨了二度中風,而這一次安妮真的失去了說話和行動的能力
女兒依莎貝從倫敦回來,劈頭就是質疑老爸為什麼做這種決定就這樣放媽媽在家?‑為什麼不去醫院?
喬治說,難道去了醫院就會好嗎?還是妳有什麼更好的方法?把媽媽送去安養院?把媽媽接去倫敦跟妳住?
已經完全無法和外界溝通、或是其實也已經沒有意識無法控制自己的安妮躺在床上只能斷續地呻吟,
最後喬治在她身邊說著故事,讓安妮靜靜睡著之後拉過枕頭親手悶死了自己一輩子的情人。
說真的,以我們做這一行的人來說,這些情景早就看多了,
因為覺得連累家人所以陷在罪惡感中的病人、
因為覺得都是自己的錯才會變成今天這樣的家屬、
躺在床上不會動的病人吵著說讓他死死算了不要救他、
復健的辛苦過程和緩慢的進展隨伴而來的絕望、
看著基本上沒有意識的病人和身邊可憐的家屬覺得死一死也許比較快樂吧、
哭著的丈夫說真的不願意看著多年的髮妻這樣受苦、
難能可貴出現一下的兒孫輩,出現了又搞不清楚狀況,自己為拿得出辦法,卻沒想到長輩們已經承擔了多少、
種種種種,
不是什麼新鮮事,也不見得看了電影讓我體會到一些什麼別的,
而是不禁悲觀地想,這樣一對教育水準這麼高、家境顯然算是某個程度的富裕、住在巴黎市區的乾淨寬敞公寓,
照護品質我覺得已經是無與倫比的好,還有熱心的管理員夫婦幫忙,
整件事情還是無可避免地走到這種結局,
那我們平常在醫院裡面對的這些病人怎麼辦?
現在在新店感覺還好一點點,以前在台中、嘉義、花蓮的那些呢?
住在偏遠的鄉下,距離醫院也許半小時一小時的車程(而且病人還是臥床無法自由行動的)
教育水準也許國中程度也沒有,醫師的病情解釋根本有聽沒有懂,家裡的狀況也是一問三不知,
兒孫輩都在大城市工作可能已經三年五年沒有見到,
家裡的照護工作全靠一個有緣份才會比較可靠的外勞,
那會是個什麼樣的世界?
所以我們到底憑什麼對吵著死一死算了的病人說,不要黑白講?
如果他/她才是對的呢?
明明是雍容高雅的鋼琴老師,也難怪她自己根本也不想讓別人看到自己變成這個樣子,
我們究竟又為什麼要強迫她這樣被看護翻來翻去包尿布、一點點一點點吃爛泥狀的燕麥粥、
如此這般,似乎是理所當然卻實際上卑微而難堪地活著?
導演/編劇 Michael Haneke, 我記得在什麼地方看過評論稱呼他是「最後的現代主義導演」
我承認我沒有搞得很懂所謂「現代主義」的精髓到底在哪,
不過如果以重點是務實、反應社會現狀的話,我想Michael
Haneke難怪會得到這樣的稱呼。
引用一位家醫科學長的comment,
《Amour》其實不談情說愛。電影沒有一幕在醫院,反倒說出每天在病床邊反覆出現的場景。
這部電影很中肯、很平實地在描述老年照護的問題,在巴黎如此,在台北亦然,
只是部電影,127分鐘卻道盡了這個議題的每一個可能的面向與過程
劇情主軸是老梗沒錯,但整部電影敘事內容的詳盡精準確實不是平凡之作。
整部電影就和主角夫婦的公寓一樣純白、簡單、乾淨,也沒什麼煽情的台詞或背景音樂
所有的配樂全部來自法國鋼琴家Alexandre Tharaud的演奏(不由得再說一次我真是愛死Tharaud了 他好迷人 >”<)
也就是電影裡面”安妮的學生”, Alexandre
就這麼小成本的setting,
平淡的對白和運鏡,結構起來竟變成了一部具有強大力量的電影
Michael Haneke真的是個天才
飾演安妮的法國女演員Emmanuelle
Riva演技真的沒話說,
從一開始溫柔和藹的愉快老太太,中風之後明明生氣卻又只能裝作輕鬆無所謂,二度中風之後臥床不起
每一個階段都演得十足傳神,看著看著真的很容易就入戲了
走出電影院,我真的心裡不停吶喊就一件事,
Jennifer Lawrence到底憑什麼拿今年的奧斯卡影后!!!???
所以結論是,茂軒是對的:奧斯卡就是一群60歲好萊塢白人對於宣傳的喜好=
=“
外語片大概宣傳不太多,黑暗騎士大概根本沒打算競爭所以也沒什麼在拉票,
不然Emmanuelle Rive怎麼會拿不到影后、黑暗騎士怎麼會一個獎也沒有提名我才不相信=
=“
前文講到一半,
我為了看AMOUR特地跑去真善美,於是就在真善美看到這一片的廣告,
原本只是衝著男主角是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那一位 ,
詞曲和演唱都來自對岸的獨立樂團萬能青年旅店
越看越妙,所以這部片是有點政治味的囉?
政治電影、智利(我至今仍然因為這是我第一個自助旅行的地點所以對智利還有很深的感情)
這下只好去看這一片了XDDDDD
故事發生在1988年,背景是智利人民要決定讓獨裁者Pinochet繼續執政與否的公投
至於公投的來源請參考維基百科
總之,
反對Pinochet繼續執政的NO陣營一開始完全打的是悲情牌,
宣傳內容不外乎是在Pinochet執政期間多少異議分子被審判、迫害、失蹤、流亡、傷心的家庭、泯滅人權,
男主角René Saavedra本來只是個單純的廣告人,因為父親也是受到迫害的左翼異議分子,
所以被NO陣營的領袖拉進NO陣營幫忙,
進去團隊第一天,Saavedra看到NO陣營的廣告,第一個反應就是「這不可能贏吧。」
沒想到不只廣告內容很悲情,連NO陣營自己的領袖們也很悲情,
他們說,「這本來就是不可能贏的公投。我們只要引起人們注意、能夠大聲宣傳當年被迫害的事情,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本來在Pinochet的獨裁下,這些迫害跟鎮壓當然也是禁忌不可以談的)
Saavedra和團隊裡的幾個年輕廣告人想的卻是
不能贏,幹嘛選?
選舉迫在眉睫,年輕人很有行動力地懶得管老人家說什麼,
自己另外去拍了一系列新的廣告,以自由為主題,強調創造力、強調自主權、強調快樂,
在廣告中大量放入年輕人、藝術家、運動員、舞蹈、樂團......
結果這個廣告被老人家們說
沒禮貌。那我們過去犧牲掉的同志呢?你們不當他們一回事是不是?
我們遭到迫害的事實不重要是不是?
我有點忘記最後這些年輕人怎麼取回主導權的,
大概是本來預期會輸得很慘的民調在第一次節目播出之後竟然意外地遠比想像的好
後來還有一些因為NO陣營聲勢越來越高漲,所以這些製作團隊開始陸續受到YES陣營威脅,
細節不談,
總之最後在一片勢均力敵下,兩邊陣營在選舉前分別辦了盛大的遊行/嘉年華會,
(笨的是,當局竟然還派出部隊鎮壓NO陣營的遊行,是怕自己的獨裁罪證還不夠確鑿是不是|||)
公投結果,NO陣營以55%得票率獲勝,
智利總統於1989年改選,1990年政權和平轉移予偏左翼的智利基督教民主黨。
(智利基督教民主黨在接下來的20年內,皆為智利的執政黨)
我常常覺得這個世界某個程度上有一種時代的同質性。
Pinochet的軍政府獨裁始於1973年,在他執政的十餘年間,據聯合國在1991年的統計,
有兩千餘人因政治迫害而死,另有一千餘人失蹤。
1988年,智利人民公投決定Pinochet的獨裁政府必須改選
臺灣的黨外運動在197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
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逮捕上百位黨外人士,迫使眾多黨外人士入獄或流亡海外。
受到江南案影響與國際輿論壓力,蔣經國於1987年解除戒嚴,
1996年總統直選,2000年政權和平轉移予民進黨。
2000年那時候的民進黨文宣怎麼做的我沒有印象了,
但是從2004以降,包括2008的謝長廷、2012的蔡英文,民進黨都或多或少有著NO陣營後期的影子
一開始打的是228、美麗島的悲情牌,要國民黨政府承認白色恐怖的錯誤、要國民黨道歉負責,
結果可能開始發現人民不太吃這一套了
是沒錯啦,前面的革命先烈偉大是很偉大,
可是人死了就是死了,除了你們受難者家屬討個公道以外,so
what?
對更多更多的小老百姓來說,
推動十大建設、讓台灣經濟起飛成為所謂亞洲四小龍之一,這樣的蔣經國、這樣的國民黨有什麼不好?
接下來才好不容易慢慢改掉這些翻舊帳習慣,
在2008以後的選舉民進黨就開始拿出新的東西來了,經營青年軍、經營網路社群,
各種youth friendly, social friendly的廣告紛紛出籠,
拋出新的經濟正義、居住正義、土地正義議題,新的生活願景,
對比國民黨的守成心態,
還有「交給民進黨就是又弄成陳水扁那樣的亂七八糟」手法
最近幾年的兩黨廣告比較起來真的是每次都讓我覺得「國民黨到底是會不會做廣告啊...」
雖然跟NO陣營不一樣的是, 民進黨在大型選舉老是贏不了就是了...
好吧,說這麼多,中間這些只是一些有著奇妙同質性的過程而已。 整部電影其實最耐人尋味的地方是,
在公投結束後,Saavedra抱著他兒子走出競選總部,NO陣營的支持者在街上大肆慶祝
Saavedra走在人群裡,聽著人群的歡呼和歌聲
「不一起唱,你就是Pinochet的支持者」
沒有一般好萊塢片在這種時候男主角應該要一邊笑著一邊流下感動的眼淚,
Saavedra臉上的表情很複雜,
笑不出來,但也哭不出來,
選是選贏了,然後呢?
然後智利的明天會交給什麼樣的人呢?
選舉完,明天還是要繼續,
Saavedra還是回到廣告公司上班,繼續他在選舉前就已在進行的廣告project,
繼續為右翼的有錢大企業服務。
整部電影節奏很明快,雖然是有點鬼打牆的歷史題材,
但是在NO陣營的創意下,新鮮的議題和多變的表達熟法讓整部電影還是相當流暢不枯燥
中間夾雜NO陣營內部的意見分歧、
YES陣營的暴力威脅和特權打壓、
接著越來越接近投票日越來越緊湊的氣氛,最後合理安排在公投當天的climax,
劇本本身倒是起承轉合得中規中矩,
戲劇張力也頗有一點好萊塢風味
如果不是最後Saavedra的那個眼神和他最後一場回到廣告公司的戲,
我可能會覺得這就是一部好看的阿根廷電影,
但是加上這個結尾,
原來很歡喜大結局的政治議題突然再度變得非常深沈,
選舉是選舉,人群是人群,政權改變了,人民有什麼本質上的改變嗎?
還是到頭來這根本只是廣告的操作,
群眾只是被豐富華麗的廣告吸引了,而政治的核心本身到底有多少人弄懂了又真正在乎呢?
這一片就是我去看AMOUR時看到的預告片了。
NO是智利電影,Elefante Blanco, 中文翻譯成「白象:無法之城」則是阿根廷電影
故事有兩個男主角,Ricardo Darin飾演的Padre
Julian, 還有Jeremie
Renier飾演的年輕神父Nicolai.
電影的開始,Julian隻身前往亞馬遜雨林,把在暴亂中倖免於難的Nicolai帶回了他的教區幫忙。
Julian經營的教區是阿根廷首府Buenos Aires的貧民區,
本來這個地方是政府想要蓋的醫院,理想中完工後會是南美最大、最先進的醫院
只是這個工程始於1940年代,中途經過多次政權轉移,工程案延宕了又延宕,半成品的巨大建築物閒置,
被居民暱稱為「白象」,意思是大而無用。
這個巨大建築物本身、以及環繞在其周圍的簡陋建物、工寮、鐵皮屋,數十年來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貧民社區
人口估計上看三十萬,但卻是個在地圖上根本不存在的幽靈城市。
裡面的居民貧窮、毒品氾濫、幫派盛行,幾乎沒有乾淨的食物和飲水、沒有教育,
政府對這個地區放任不管,只想出了事情鎮壓掉就好,
天主教會也許是唯一還對這些人民抱有一點期望的組織。
Julian的使命是,把這個巨大的建築物和周圍環境整理起來,變成一個窮人的理想社區。
讓這些住在這裡的窮人自己出力建設這個未來的家園。
但是要重整這樣一個巨大的混亂是何其艱困的任務,
Julian在其中經營了數十年,進度微乎其微,甚至因為政府不管、教會消極,財源極不穩定,
工人們領不到薪水,天天為了這件事情challange教會和教會的義工Luciana,
儘管建設公司不發薪水根本就不是教會的問題
社區裡的孩子們吸毒、混幫派,在幫派角力中被槍殺,
初來乍到的Nicolai去見傷透心的母親,看不下去而主動跑去找幫派頭目交涉,
回頭卻被Julian訓了一頓說他做得太超過了
Nicolai也很氣,你說這樣叫太超過,不然你要我怎麼樣?我怎麼可能就這樣看著然後什麼事也不做?
在窒礙難行的環境中弄得身心俱疲的Nicolai和Luciana開始在彼此身上尋求撫慰,
在Julian和教會高層鬧得不開心的同時他們嘗試不一樣的approach去和人民站在一起,
可惜最後的結果換來的是政府的武力鎮壓、
Luciana辛苦的結果卻被工人質疑說妳跟本是建設公司的臥底吧、
千辛萬苦送去戒毒所的孩子還是跟幫派斷不了關係,
最後在警方的逮捕行動中Julian遭受流彈波及而身亡。
今天提的三部電影,這一部在IMDb上的影評最差,但我覺得這是最發人深省的一部,
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部,
整體劇情一直讓我想起Adrien Brody去年的的電影”Detachment”
那個時候茂軒跟我說了一句很扼要的comment, “到最後,發現自己誰也救不了。“
所以做這麼多事、受這麼多苦,到底是為了什麼?
Adrien Brody在Detachment裡面演那個代課老師,做了很多,希望他的學生瞭解、能從本質上改變,
但最後那個孤單的胖女孩還是自殺了。
劉玉玲演的輔導老師試圖和學生談、和家長談,可是花再多的時間學生還是對自己的前途漠不關心,
家長永遠不認為自己的小孩有問題,和學生座談最後的下場是當面被學生罵FUCK
YOU
甚至很悲傷的是醫院裡的點點滴滴,我現在做這一行倒還好,
以前卻是看得多了我們拚了命病情解釋、出事了什麼藥都打了、該電的該壓的一樣都沒少
最後家屬卻是為什麼你們一開始不這樣那樣、人好好的為什麼這樣就死掉?
所以我們承受的這些悲傷到底是為了什麼?
還是這就是神職人員、老師、醫師必須承擔的原罪,
我們的工作生來就是必須要背負這些苦難、帶著眼淚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Julian最後對Nicolai承認他真的很累,真的很想放棄,
教會不支持、孩子們一次又一次地墜落、工人們不停的抗議可是他們真的沒有錯又能如何
這次是年輕的Nicolai明知痛苦也只能陪著他擦乾眼淚走下去「我們來禱告吧」
為什麼?
都說從事這些神聖的職業是希望能救人、能幫助別人提升、幫助別人度過難關而從中獲得成就感那誰也救不了的時候怎麼辦?
還有就是Detach這件事,
醫學教育都教導我們要有「同理心」, 要能「設身處地地想」又要能客觀、「不能踰越界限」
說得容易,界限是什麼?
當你和病人保持距離/界限的時候,表達出來的同理心,到底是真心還是也不過就是逢場作戲?
這件事某個程度上是我決定不要跟病人接觸太多很重要的點
難道真的一切必須要Detach嗎?
Adrien Brody演的老師就是因為這樣才選擇只當代課老師
來來往往不用在一個地方投入太多,他比較能保持一定的超脫/疏離
那我們當醫生的怎麼辦?
Elefante Blanco裡面,當神父的怎麼辦?
Julian這種老前輩要求的也許就是這種要能和人民站在一起,但又不能真的介入他們的生活圈去和幫派交涉
Nicolai和Julian的意見分歧就在這裡
不然你能做什麼?你不下海跟人民做一樣的事,站在乾岸上拉著不知道在哪裡的援助看水漲,
有什麼意義?
故事的結局,Nicolai離開白象去靜修,修行結束後還是回到白象,這次換他坐在當初Julian坐的那把椅子上
Nicolai把臉埋進手裡,鏡頭結束。
然後呢?
明知再怎麼努力也不會有進步,仍然必須忍住眼淚走下去嗎?
... 通篇看下來好像是段不怎麼樣的影評...
可是我真的很喜歡這部電影,文章寫著寫著竟有點想再去電影院看一次...
然後跳tone的另一個重點是,
Jeremie Renier... 還蠻帥的...
我對神父的情慾戲是沒有什麼想法,只是一邊看一邊覺得”那個,Nicolai,
這樣不太好吧|||”
但是扣除神父+社工這部份不談,那段床戲還蠻有氣氛的...
@.,@
.jpg)


The Wynn Archives - Dr.MD
回覆刪除Casino 수원 출장안마 games with 경산 출장안마 a wide variety of progressive 양산 출장샵 games; Video poker and Video poker; Daily promotions and VIP bonuses; Customer 의정부 출장샵 support Oct 29, 2017 · Uploaded 경상북도 출장마사지 by GS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