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活個痛快 50/50 (大好雷)

又很久很久很懶惰沒有寫網誌,閃亮亮的光輝十月一點也沒紀錄,
關於愛滋器捐的新聞本來也說要寫討論文章,
跑了好多次故宮跟台灣當潮設計大展也都沒寫心得
實在是... 有了FB可以寫短評之後真的一整個就很懶得寫這些長篇大論的論述文章啊
可是昨天去看完50/50
我真的又被敲到某一些點了,於是今天晚上不寫不行= =+

預告片在此

這是電影編劇本人的抗癌故事,
Seth Rogan也真的就是電影編劇的好友  
(也就是說Seth演的其實就是他自己)
所以可想而知,
這個Survival Rate 50/50, 最後男主角顯然是沒死,
整部電影也就沒什麼提心弔膽沒什麼爆點 (攤手)
加上這種醫療、癌症、親情友情題材,
說真的在慈濟的七年訓練下來,早就冷感了
要不是從看完Inception之後我就很迷Joseph Gorden-Levitt,  
這一片我才不會看= =“
總之最後是衝著Joseph去看的,
看完之後一點也不後悔,雖然還是覺得京站威秀貴死了orz

然後發現我真是對猶太人毫無抵抗能力欸(離題)


總之主角Adam因為長期背痛去做檢查,最後診斷是Spinal Schwannoma (Neurofibrosacroma?)
((電影裡面那個醫師劈哩趴拉講了一串,別說男主角記不住,連我都記不住))
(((然後剛剛還特地再查過uptodateemedicine,我還是不確定電影裡講的到底是什麼東西)))
Adam很鎮定地先把消息告訴女友Rachel, 跟她說如果她想分手,他可以理解,
Rachel卻說不要,她不要分手,她會陪他
Adam再告訴他色色的死黨Kyle, 然後就是預告片裡的那一段阿姆斯壯還得好幾次
然後他慎重其事地告訴媽媽,然後也是預告片裡面的我要來跟你住
接著他開始接受neo-adjuvent chemotherapy, 在門診注射室認識兩位一樣是癌症的老人家
被安排去接受心理諮商,認識才剛開始實習的心理師Katherine
基本上生活還算是平順,
只是chemotherapy打著打著實在是沒辦法,身體越來越虛弱
Rachel在外偷吃被Kyle抓到,Kyle得意洋洋地來告狀,
Rachel卻說真的不是因為你生病,我們的關係真的在這之前就已經有問題了。
很快地,總是一起打chemo的老人走了,他自己再次做MRI評估卻發現腫瘤越來越大,勢必要開刀
才意識到死亡其實真的很近
KatherineSupportive Psychotherapy又實在是很不成熟很不得體,
最後一次諮商,Adam很不客氣地起身摔門就走
要開刀的前一個晚上,一直都很冷靜的Adam還是崩潰大哭,簡直要自我毀滅的行為嚇壞了Kyle
Adam還是打了電話給Katherine, 說他很抱歉,而且真的很害怕
手術結束之後
hm 反正成功了,然後我希望AdamKatherine最後是在一起了。


Joseph Gorden-Levitt是我從Inception那時候才知道的演員
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超級愛他,
整部Inception我其實都沒有很關心Leonardo的主角會怎樣,
一直比較擔心Joseph演的Arthur會不會死掉
我覺得Joseph是個很有靈氣的演員,
我想得出來的好萊塢男星好像沒有其他人
有跟他一樣的睿智憂鬱氣質
Jake Gyllenhaal也變成肌肉男之後,
Joseph的靈氣大概剩下Jude Law差可比擬,
但是他又不像Jude Law那麼的世故、那麼delicated,
他的笑容裡面有著更多的溫暖和純真,我只能說這次電影裡他充滿書卷氣的造型的超級迷人 >”<;
儘管這個角色是真人真事改編,也許是編劇編得好吧!(編劇其實就是那個真正的病人)
我覺得這個角色值得琢磨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27歲的男生,有穩定的正當工作、不菸不酒不吸毒,甚至不闖紅燈
(片頭那個他慢跑時明明路口沒車還要等紅燈的鏡頭一定是故意拍的)
是個居家好男人,溫柔體貼愛乾淨,超愛他的女友,
一開始他聽到醫師跟他說他有腫瘤時,第一個反應實在太textbook了,

“It does not make any sense, i mean, i don’t smoke, i don’t drink, i, uh, i recycle, “

接著他跟醫師clarify那個”Tumor”, 醫師說那是一種癌症,
接下來的畫面是醫師的聲音越來越遠、眼前開始一片白霧,世界開始跟自己Dissociate
醫師繼續講個不停的療程、預後,他通通沒聽進去

真的很textbook, 看到這裡我還一直在想這真是病情告知的最佳錯誤示範

可是接下來的事情就比較特別了,
通常好像這個時候就要開始比較芭樂的情緒崩潰、
major depression開始上身,
朋友家人開始怎樣怎樣安慰blahblahblah,

可是這裡沒有。

他很鎮定,嚇壞的是他的朋友,
Kyle開始找理由,說服他(或說服自己)你不會死掉
媽媽開始緊張到無法自處、千方百計找偏方,幫他泡綠茶說因為電台說綠茶可以降低15%的罹癌風險
還要他去說,那可以降低風險,可是我已經得了
女朋友沒問他的想法就跑去認養了一隻退休的賽狗回來養,宣稱這會對他好,
他推托不掉只好認了
他去做心理諮商,菜鳥心理師問他你覺得怎樣,他想都不想就說”I’m fine”,
當然心理師的技巧真的很爛我也看得出來是沒錯,不過Katherine試圖想問他是不是還有別的感受,
試圖想讓他理解他可能有的震驚難過情緒都是正常的,他卻堅稱”I’m fine”

看起來是真的還好沒錯。

可是是真的還是偽裝的呢?

我不禁想到,像Adam這種個性的人,這種完美主義、總是把自己照顧得井井有條的人,
或是我們這些醫療工作者天天討論這種話題,彼此之間都會宣稱AMI這種死法最乾脆的人,
聽到自己得了癌症之後的泰然自若,
是真的很看得開地真心相信生死有命,
還是其實內心深處的恐懼其實都是一樣的,只是我們早就習慣了這些語彙這些形象,
於是我們能夠更不著痕跡地把這些害怕藏起來?

最近去松德院區,來談自殺防治的fellow學長提到一些觀察自殺風險的點,
其中一條我倒真的沒想過,
學長說,如果一個病人斬釘截鐵的跟你說他從沒想過要自殺,這表示他一定有想過要自殺。
連我們做這一行的人都有可能被病人這樣的保證就糊弄過去,相信他沒有suicide attempt,
那在日常生活裡,有多少隱藏的痛苦是我們無法,或從來未曾試圖去察覺的?

我是說,Adam的平常心,
是不是也只是為了讓周圍親友安心而製造出來的堅強?
也許不一定是他故意表現的堅強,
只是在他習慣於令別人安心的個性之下,
他是不是下意識地忽略這些恐懼,讓這些恐懼躺在潛意識深處?

我是這麼覺得的,開刀前一天他的崩潰,
我覺得不單純是因為他突然發現,他離死亡這麼近。



我一直在想這是不是我們對於Hospice的教育裡面一個很缺乏的論述。
我不曉得其他體系裡的癌症、安寧療護是怎麼學的,可是我覺得我的思考和處理裡沒有這一塊。
我對於這些東西的學習一直都著重在自我實現、人際關係,什麼完成一個重要的夢想、道歉、道謝之類的
但是我不知道對於一些功能很高、自律很嚴格的人來說,這些外顯的行動或感恩是不是都可以是偽裝?
對心蓮病房的成果發表會來說,
一場讓病人一圓演唱會夢想的聚會可能就是一個可以拿來說嘴很久的成就,
可是病人呢?誰知道這個病人是不是強顏歡笑地配合演出,或是他意識的是開開心心的得償宿願,
潛意識的卻是藉著這個光鮮亮麗的外表,他可以把他的悲傷或空虛埋葬得更深一點?

完蛋了,去松德院區也不過三天,喜歡討論精神科的這個興趣一整個變本加厲,
而且不知道是不是fellow學長教太好,我發現我現在越來越吃精神分析這一套...|||


講到Psychiatry, 接下來要談談這次的Anna Kendrick.
我其實完全不懂美國的心理師/精神科醫師到底怎麼個區分法,
所以我先assume Anna演的”Doctor” Katherine McCay
是臨床心理師好了 (Psychiatrist, under PhD programme? whatever.)
總之,是個菜鳥。
不知道是不是Anna Kendrick就是有那個氣,
上次在Up in the Air裡面跟George Clooney搭檔,
她也是演個跟人際關係有重大關係的工作的菜鳥。
然後也跟上次的Up in the Air一樣,她的角色總是常常讓我得反省,
我們這些醫療界的菜鳥,對病人的應對進退到底合不合宜?
除了我不至於在病人就座前還在吃東西之外,
Katherine的每一個小動作真的都不由得想到自己的缺點,
很乾沒話講,故意想跟病人裝熟,耍賴,很笨拙的肢體語言,喜歡拿protocal裡面standardized的句子或研究指出來壓人
我尤其印象深刻的一句是Adam第一次去諮商,Katherine應該是routine的要教他放鬆練習
Adam堅持他不需要,
Katherine講了一句真的很像我平常在病房會講的話 你就算是幫我忙吧

結論是菜鳥被逼急了都是一個樣orz

還有她的”petting” 也很好笑,我覺得她那個被Adam感覺好像被海獺拍打的動作一定也是教科書說
八成是課本上寫什麼適度的肢體接觸有助於安撫病人情緒XXOOXX”
被一個菜鳥實作起來就變成這種很awkward的東西= =“
更好笑的是(我覺得這應該是編劇故意誇大寫的)
Adam問她妳一定要這樣拍嗎?      
她竟然還很認真的解釋”“適度的肢體接觸有助於安撫病人情緒,
真是...|||
我只能說,顯然這就是實習的必要性orz

還有另一件事算是有點勾起我的回憶(?)
在中興run完社區內科時,我去找神內陳醫師幫我做mini-CEX
陳醫師倒是沒有回饋很多關於hxPE/NE的事
       (雖然我已經把孟玲學姊當時教的忘了大半
         但我還是覺得我的NE應該有平均以上的水準吧XDDD)
而是提到很多他覺得我有點太年輕了
他說,
有個人特色是很好,跟病人打成一片也很好,
可是我們這個職業,
絕大部份的人還是會希望我們是成熟穩重嚴肅的
他說即使是他已經V6 V7, 因為他的娃娃臉,
甚至都還是會被自己爸媽笑說看起來不像個醫師。
雖然我一直很以我的平易近人和快樂的衣著品味為傲,但是不得不承認我當時有被陳醫師說動。
只是好不容易離開慈濟醫院,尤其是後來也離開內科病房去run社區,
叫我每天穿襯衫、大地色系、深藍色、皮鞋,我也實在辦不到,過一陣子也就忘記這件事了
結果昨天一看電影,害我突然又想起這件事,
自己真的是當局者迷,看人家表演就還是會覺得一個”appropriate”manner真的很重要
Adam第一次去看Katherine, 第一個就是質疑妳真的是醫師?
尤其一句話 我以為妳應該會穿大地色系,65歲之類的,
我突然覺得這好重要@@
我是說,一開始多這一點點你真的是醫師?   信任感就差很多
只是要把這些活潑都收掉?那又要嚴肅莊重(疏遠冷淡)到什麼程度呢?這又是另一個很複雜的課題了...

但這一段故事最後有一個讓我很感動的小段落,
我記得應該是Adam最後打電話去給Katherine道歉的時候,
Katherine說,我想對這件事情,我們都還在學習......


國外影評對這部電影好評很多,
flixster拿到了94%的好評,rotten tomatoes也有93%,
IMDb的評分也高達8.4分,
除了很多影評人很appreciate Joseph的輕鬆自然的演出之外,
更有一些影評,尤其以醫療的角度出發,
給了50/50很高的評價,
因為它提供了一個對癌症的嶄新詮釋
罹癌本身並不一定是一個一面倒的過程,
必然的因為罹癌而憂鬱、而放棄工作、而依賴家人,
或像the bucket list一樣的完成心願然後R.I.P
50/50很難得的把癌症的另一面呈現給大家
罹癌之後還是可以理性,還是可以工作,
還是可以渡過化療的痛苦之後走上康復的道路交到新女友
癌症不是一個不能被討論的事件,
不是you know who也不是the name must not be spoken,
而是一個可以拿來開玩笑拿來把妹的事件,如此而已
我不是在說大家恐懼癌症是盲目的,只是癌症的這個比較benign的一面平常真的很少人知道、很少被討論
是不是能夠透過這樣的電影,讓更多人理解癌症不是一個很悲慘死定了的不願面對的真相?


當然這部電影還有很多令人會心一笑的地方或其他令人感動的小點
比如開刀前一晚AdamKyle家的廁所裡發現那本畫滿重點的”To Face Cancer Together”
才知道那個老是強加他個人喜好在自己身上的色色損友其實是真的很用心很希望能幫助自己的好友

進去開刀之前失智的爸爸還在說你看,我買了新外套,
Adam跟平常一樣很得體的應和完,然後說,”look, dad, I know it’s difficult for you to follow this now, but i want you to know that I love you.”

或是Adam聽到診斷之後立刻回家google這個鬼病到底會怎樣,
然後我就看到電腦上的網頁是我們平常也很愛用的WebMD

等等



結論是,這不是一部要你感動到哭的溫馨勵志片,也不是一部峰迴路轉高潮迭起的劇情片
99分鐘,我覺得這是一部很溫柔清淡的小品,
如果你是醫療從業人員或很關心癌症、安寧照護、心理學的人,這是一部層次很高,很發人深省的作品,
如果你對這些議題都沒有興趣,我覺得Joseph Gorden-Levitt的演技也會讓你覺得這是一部看起來很舒服的電影
它在探討生命、探討友情、親情和愛情,探討智慧與人格的成長,
但它不沈重,而是輕鬆溫柔地像春天裡拂過森林的、帶著青草味道潮濕的風。
然後被這樣的空氣包圍著,
是令人微笑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