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5日 星期五

天使與魔鬼 (超級大好雷!)

繼梅蘭芳之後,
總算又一部看到我還真的會不惜再砸錢看一次的好電影!
而且我明明才看完原著沒兩天就去看電影,
還是精彩到爆,我還是被結局嚇到...@@

小說的心得懶得重寫,這邊一起寫一寫好了,
老實說我覺得小說的精彩程度不如達文西密碼,
故事的高潮分佈得有點奇怪
整本書的前20%都在討論物理學,
要不是我對丹布朗有信心,我應該看不完那20%我就沒耐性了= =
而且一直看一直看,
Robert Langdon跟梵諦岡還是一直處於挨打的狀態
根據達文西的內容,
我可以猜到反正好人裡面一定有個內奸,
雖然其實很早就已經猜到內奸是誰,
可是這個內奸還躲真久,
一直到整本書的倒數20%才現身

而且更噴血的事情是,原本大家以為的內奸,竟然不是內奸!

以下真的大雷了,不想看的快跳出去吧XD



看達文西的時候,發現李伊爵士是幕後操盤手的時候我真的嚇一大跳,
所以看天使與魔鬼的時候我就一直猜好人裡面一定有個內奸,而且我想都沒想就猜應該是那個科學院長
到了全書最後20%, 我就想說,看吧,果然沒錯吧,
結果發現我錯了,
到了全書最後10%, 已經沒剩幾頁的時候,赫然出現大逆轉,
原來那個把天主當作一切、溫柔憂鬱穩重,充滿智慧的Camerlengo Carlo Ventresca才是那個超級演技派!

可是我還是堅持Carlo不是壞人,他是真的真心真意為了他的主,只是悲傷讓他失去理智,才做了不該做的事...
我第一次看原著,覺得Carlo最後是瘋了才自焚,
看電影的時候覺得他是畏罪所以自焚,
不過今天重新看了一下原著的最後面,突然發現其實丹布朗對這個角色滿好的,
原著寫說
“天主向來是要求祂最愛的人付出大犧牲。總司庫為什麼到現在才明白?他是太害怕了嗎?還是太謙卑?沒有差別了。上帝已經找到了一條路。總司庫現在甚至明白,為什麼羅伯‧蘭登獲救。那是為了要帶來真相,才能導向這個結局。 
這是拯救教會的唯一道路。” 
所以,我想丹布朗的意思是,Carlo (我比較喜歡叫他Carlos其實) 最後應該知道他做錯事了。
因為他現在是天主教徒的大英雄,所以樞機團不可能把他怎麼樣,可是他確實是有罪的。所以他才會選擇這麼做
老實說,當時看到原著說教宗是Carlo的父親時,
真是一整個大囧,第一個反應是,又不是天龍八部!(真的不由得想到玄慈跟虛竹)
可是狗血歸狗血,Carlo後面的反應實在是太戲劇化太誇張也太感人了T-T


好了來說電影。
就達文西密碼而言,電影遠遠不如原著小說,我說不上來,但是就是覺得電影不如小說的引人入勝,
色調太陰暗,整部電影真是徹底的驚悚片,少了達文西密碼裡面眾多偉大藝術品的寬和溫厚美好,
而且達文西密碼涉及太多字謎,表達得也不理想
天使與魔鬼雖然沒有字謎這個討人厭的問題,表現起來是比達文西容易得多,
不過就算排除這個,
天使與魔鬼的電影還是比達文西密碼出色
劇情緊湊、兩個半小時絕無冷場從頭精彩到尾,
而且整個梵諦岡雖然全是在片場複製出來的,可是那個恢弘的氣勢,還有天主教藝術/儀式的高貴柔和優雅,
還是令人十足心生嚮往,一直看會一直很想很想去義大利!
而且這樣的背景氣氛,還襯托得整個血腥事件更加驚人,總之遠遠比達文西好!

劇情方面,經過剪輯之後的劇情比原著的緊湊多了,
前面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戲幾乎全剪掉了,一開始引出整個故事的科學院院長根本沒出現,
Vittoria跟被暗殺的科學家Leonardo也不是父女
所以前面好多描寫Vottoria的戲全都省略了(說實在要不是為了給Vittoria戲份,那些戲本來就很多餘)
而且最後沒讓Robert跟總司庫一起上直昇機,所以Robert不需要跳機,所以他的跳水冠軍背景也省略了
還有原著裡花了很多篇幅解釋光明會、
光明會的滲透特性,
利用媒體引起全球關注(還特別厚愛BBC,兩個記者還有名有姓的咧)全都忽略
另外很多”前傳”性質的東西,比如Robert的幽閉恐懼症、米老鼠手錶之類的
電影全都沒有拍出來
不過我是覺得還好,本來看原著的時候就已經覺得有點累贅了,沒拍來解釋倒好
把前面那些解釋的東西全部刪掉,只留下光明會=被迫害的科學家的復仇,其實對劇情發展就很夠用
然後電影就可以單刀直入立刻切進梵諦岡的RPG,
沒有花太多時間等待,我覺得很過癮

但是也有另外一些更動對劇情影響比較大的,比如聖天使堡的那一段,
本來第四位樞機主教也沒救活,最後還是靠著Langdon又花了一兩個章節才想到還要闖聖天使堡這一關
不過電影把第四位主教救活了,
所以主教非常迅速的就指示了下一關的地點在聖天使堡;
到了聖天使堡,Robert倒也沒有如原著般很英勇的跟那個殺手格鬥,反倒讓殺手從容走掉,
結果殺手被他老闆自捅一刀炸死在逃離現場的車子裡
還有一個省略很大的是總司庫身上的烙印,本來那個戲劇化的光明會菱形,換成了聖彼得的符號
好讓結局直接指向聖彼得之墓

前面幾段雖然跟原著大不相同,少了很多讓Langdon表現的機會,但還算可以接受
(老實說,省略一些RPG過程,真的讓劇情緊湊很多很多,原著實在太拖戲了~”~)
唯一我覺得可惜的就是最後那個烙印,從光明會菱形換成聖彼得,實在戲劇性減掉大半
那個光明會菱形出場的意義多重大,那個才是光明會的終極現身不是?
換成聖彼得,
一整個就讓光明會的驕傲瞬間鳥掉,
什麼聖彼得嘛,又不是對稱的,不符合光明會的精神啊,
而且故意弄個聖彼得,是唯恐人家不知道東西放在聖彼得之墓嗎= =“

而且也因為這樣,犧牲了總司庫最精彩最狗血也最戲劇化的一幕
實在是我覺得導演對Ewan McGregor很不公平,總司庫在原著裡面最精彩的三場戲全都被拿掉/改掉了
第一場是兩個主教被殺之後(好像吧),總司庫決定要終止閉門會議,
透過BBC向全世界喊話那一段,
可是隨著媒體的重要性在電影裡被徹底刪減,總司庫向全世界發表談話的機會也沒了
結果這一段可能是天主教會史上最偉大的一段演說,變成只能在閉門會議裡面對樞機主教們訓話= =“
第二場就是那個因為聖彼得而被整段略過的那裡
我還想說那個是整本書最重要的高潮耶,
總司庫被烙上光明會菱形,結果就在要被送去醫院的路上(大概吧),忽然聽見了上帝的聲音,
然後就在聖彼得大教堂門口上演神諭戲碼
(我看原著的時候還真的被丹布朗騙了,後來才知道總司庫根本就是個超級演技派)
那個”謝謝,天主,謝謝!”
一整個狗血到極點,可是也真的熱血到極點,
結果咧!!!!!
電影裡沒格調的光明會在總司庫身上烙下聖彼得的鑰匙,於是總司庫根本不需要天啟就知道答案是聖彼得了= =“
這是我覺得最最最最可惜的一個橋段啊!

而且這樣還不夠,連最後總司庫在教宗陽台上自焚那一段也拿掉了,
變成總司庫在聖彼得大教堂裡自焚,
總之,導演就是不想讓Ewan McGregor有接受成千上萬天主教徒歡呼的機會就是了=.=
   (但是自焚戲這樣演反倒比較實際,不然依照原著讓總司庫在千萬信眾面前自焚,教會還真不知道要怎麼跟人民交代@@)
   ((丹布朗很狡猾的略過不加處理))



反正我非常的為Ewan McGregor打抱不平啦!本來對這部片我只知道Tom Hanks要演,
後來才發現總司庫這個重要角色也請出了大腳
看之前沒特別覺得,
真的在電影裡看到才覺得總司庫這個角色簡直是為了Ewan McGregor量身打造的
雖然電影裡面名字改了,不過我倒是覺得編劇很會挑,新的名字Camerlengo Patric McKenna也很適合他
    (用Carlo Ventresca反而不行,Ewan看起來就沒有義大利血統)
   ((喔Carlo其實是教宗的孩子這一段也拿掉了,不曉得跟他的外型血統有沒有關係,也有點可惜))
   (((反正編劇就是不想讓總司庫有任何灑狗血的機會就是了嘛=.=)))

穩重、冷靜、溫柔、從容、優雅、沈鬱、充滿智慧與慈悲, 可以的話簡直就是天主教神職人員的最佳代言人!
而且Ewan在電影裡演的那個高貴氣度實在拿捏得恰到好處,加上他絲緞般的聲音......
尬的要是全世界的神父都像這樣,天主教可以瞬間增加兩百萬的信徒!
最厲害的是我明明已經知道其實總司庫才是那個做錯事的人,可是Ewan厲害到我真的一度以為編劇會不會改結局,
讓總司庫變成大好人,真的跟直昇機上去之後就在天上爆炸
沒想到最後還是維持原結局,讓我心疼了一下=“=

Tom Hanks演的Robert Langdon倒是沒有讓我有什麼太大感觸,總之差不多就是原著裡面那個幽默風趣的哈佛教授
Ayelet Zurer演的Vittoria就比較可惜些,本來原著對Vittoria還有一些很棒的描述,
例如同時是生物學家、物理學家,又是瑜珈大師,還有一些奇妙的理性心靈能量,在電影裡都沒特別描述
雖然可以理解,不過總覺得有點可惜,我本來還滿喜歡Vittoria的這些背景設定的


音樂再度一如達文西密碼,是我最愛的Hans Zimmer寫的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直覺就覺得是Hans, 到也不是我特別覺得那個音樂很有Hans的風格...剛剛IMDb一查,還真的是@@
雖然現在仔細想想其實不難猜到是Hans Zimmer也是真的,
整體曲風其實跟達文西有點像
但是因為天主教音樂的元素更多,所以有一些比達文西更純粹、更性靈的音樂在裡面
昨天看完電影回來跟今天,我一直在找到底KKbox什麼時候會把這片音樂放上來啦 >”<;


結論,天使與魔鬼,雖然刪掉三場總司庫的大戲我有點不甘心,
可是還是大推!超好看!超精彩!我可以再看一次!!!!!